流程无所不在。小如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大到准备今晚的晚餐,都是有流程的,你很多时候意识不到你在遵循某个流程做事,但也许正忙于折腾流程改善啊重组啊什么的。
总体来说,有两种流程,一种可以叫做事务性的,比如一个审批文件的流程,或者一个付款流程,这种只是完成特定的动作,其产出是固定的,面对的是确定性很高的环境。
而另一种流程,可以叫做业务流程,是为了实现一个管理目的,比如从接订单到出货的流程,或者从得到销售线索,到拿下订单的销售流程,等等。其产出是越高越好,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很高的环境,流程里的每个动作都是为了获取最终更高的产出。
第一种流程相对比较简单,这里我不打算讲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流程执行时要注意的是齐套管理,即开始行动前,所有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否都已具备(包括物料/资料/人/方法。。。。)。这种流程,除非出现异常,否则尽少去干预或改变。
重点是第二种流程。如何才能让流程获得更高的产出,增大真正有效的“流”?答案是要设计流程本身,以及对流程中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回顾等动作,使得的流程相关者,能够决定接下来应该改善什么地方,最有可能提升产出。也就是在我们运用TOC方法实施的项目中,所讲的“持续改善的流程(POOGI——Process Of On Going Improvement)”,通常使用缓冲管理来帮助我们分析。
但大家不要只盯着TOC几个标准解决方案里面的那个缓冲概念,而且缓冲也绝不是把时间/库存/数量等分成三等分,涂个颜色就行了。缓冲管理最重要的是,首先,你在什么地方,放什么样的缓冲?为什么需要,如果设置了,那么将来这个缓冲状态处于什么样的趋势叫做好?然后,如果处于不好的状态,我们能归因到哪些具体的因素(包括动作、执行、考核等等)上?要如何用最少的数据做分析?其次,如何根据改善的情况调整缓冲的设定?哪些指标要考核,哪些只需要监控而不能考核?执行的时候,具体的人,他的人性会导致他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先思考这个问题,你就能更好的理解,比如在生产环境中,为什么可以用时间缓冲来管理生产周期,用库存缓冲管理来实现MTA。重要的是,你可以设计你自己流程的缓冲管理,比如在销售过程管理中,从线索到成交,流程应该如何设计?缓冲是什么?如何动态管理?另一个,缓冲管理要告诉你——什么时候喊 “停”。
有缓冲的流程,才能让组织从失败中学习,让大家不恐惧失败,隐藏失败,而是可以主动试错,而试错带来的波动可以由缓冲吸收,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拥有这样流程的组织,才是如同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的组织。你看看马斯克的Space X,主动试错能力多么强,落地爆炸后马斯克表示非常满意——这是首先在理念上就构建了缓冲——对成功的定义里,就留了缓冲。
我们正在做的几个案例涉及到客户信息不能公开,但是很简单的一点,从公司开周会/月度/季度会议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大家总是讲各自的故事,无论多么激动或充满艰难,那说明没有形成持续改善的流程。如果大家能统一语言,看着几个简单的图表,说明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异常,有没有合理的解释,我还尝试了什么,缓冲状态如何,我接下来要如何行动,需要何种支持。。。。那么,说明这个流程是非常有效的。
流程的设计,一定要避免为了考核、监管本身而去设计,考核和监管都是手段,不是目的;当你的流程能够帮助流程中的人更好的完成工作、并能更好的改进工作时,还需要那么多的考核吗?一旦你想明白了,就会知道,流程的设计,是为了降低系统对管理层关注度的需求,而提升产出。
顺便说一点,最近的TOC改善实施案例也越来越让我们认识到,不要拘泥于TOC这个名,而是要着眼于客户的实际环境,遵循逻辑与常识,去解决问题,TOC理论体系提炼的模型、模板、案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而不是让我们套用;只有你用TOC的方式,从假设什么都不知道开始(知道为什么第四假设“Never Say I Know”很重要了吗?),去思考时,你才是TOC思维的使用者。套用一个佛家句式:“高德拉特说TOC,即非TOC,是名TOC。”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