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但最终给大部分人却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
自从互联网开始大规模运用,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这些年似乎最热衷的就是发展信息技术。——但是,这好像并不完全正确。发展的其实是“数据传输技术”,而对一个人来说,一串数据是不是信息,要看是否能帮这个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对大部分人接受到的大部分数据——微信的消息、朋友圈、短视频社交、算法推送、个性化的广告。。。——等等这些,绝大部分并不是信息,只是大企业、掌握了大数据、算法的企业和资本(当然也包括国内国外zf组织),希望你看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工具,而我们往往还以为是因为及时获得了信息,所以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这才是真正的“人的异化”,人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
更要命的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信息是非常渴求的,因为信息的优势就能带来生存的优势,如同我们对半糖半脂的食物渴求一样。但大脑并不能快速的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基因只能简单的刻入“追求新信息吧,尤其是新颖的、不同寻常的”,就好像基因里刻着“遇到蛋白质、脂肪、糖要赶紧吃饱”一样。这在古时候,食物不足非常有效,信息也不足,也是有效的。但到了今天,食物太便宜,商家依据基因的弱点设计油炸甜品,所以人们一不小心就吃胖了;而信息也是过量的,商家根据基因的弱点设计手机APP,一不小心对短视频/自媒体上瘾了,刷视频能刷到睡眠不足,刷到开车撞树,刷到走路坠河。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真正想输出有价值信息的人,会渐渐不愿再分享——因为反而会淹没在那些根据人性弱点而设计的海量数据中。就连知乎这样号称最有知识的网站,质量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讨论问题也沦为极端的扣帽子大战,人文学科的知识、新闻评论甚至也不再有细致的讨论、不同视角的渐进立场,只有了大量的二极管互相扣帽子,真要了解一个事情,比以前更难了。更要命的是,如果你自己事前有某种倾向性,无论你倾向哪个方向,你总能找到更极端的支持者,你一旦参与讨论或点赞,算法会给你更多的此类内容,让你以为这世界都是这么认为的。。。。
还是回到香农定理,W是信道带宽,这是我们每个人眼睛大脑能处理的能力,变化应该不太大,现在的问题是,N 太大了!N是噪音。。。。。。 说到底,因为信息易于传播,但也易于操控。
也不用太过悲伤,你永远只需要跑赢你的对手就行,所以甄别信号与噪音的能力就很重要,这个能力就是靠学习事物的底层逻辑、基础科学思维来获得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