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剧荒的年代,但还是可以淘到一些高质量的剧,尤其幸运的是,高质量剧里,居然也能偶尔有华语电视剧!
前段时间看的《漫长的季节》就是一部典型的优秀华语剧作,讲述的是东北地区90年代大型国有企业的变迁,之前类似的题材最典型的就是电影《钢的琴》了。而这个因为是电视剧,所以故事可以讲的很细,娓娓道来,人物形象也更丰满,不同阶层不同位置、立场的人物也更多,范伟、秦昊等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
另一部是意大利/美国合拍的《我的天才女友》,也叫《那不勒斯四部曲》(原著名),以两个小女孩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为主线,讲述在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发生的变迁。从剧情上讲,后者更丰富一些,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更加宏大,但考虑到前者需要面对的种种限制,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觉得不分上下。
我觉得两个剧之所以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两部作品豆瓣评分都在9.4分以上),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是,都有着类似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关于命运的悲剧。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悲剧是最重要的一种(另外两种是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他们认为命运是最不可违抗的。你越是抗争,悲剧的结果就来的越是快速而猛烈,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抗争,使得悲剧有了崇高性。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命运悲剧让人对命运产生悲剧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来自于一种面对不可知,他引用了《圣经》中约伯记的片段来形容:(4:13---4:16)
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有灵从我面前经过,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
--------“我却不能辨其形状”,表现出了那种面对不可知的强大力量的恐惧。
但在悲剧中的角色,对于命运的抗争,让悲剧给人的审美体验不止于对角色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恐惧,而是对角色的抗争过程,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使得自己感觉好像也能参与到那个不可能的、艰辛的任务中去,从而唤醒了作为人的价值感。
《漫长的季节》中,王响拼命阻拦自己的儿子出门去瞎玩以免发生悲剧,然而实际上却成了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龚彪用戏谑的态度来对抗命运,却也以最戏剧的方式最终死在了命运的手里;还有沈默,她努力上学打工为了逃离继父的魔爪,却进入了另一个沼泽地,彻底黑化后拼死一搏虽然成功屠龙但自己已经成为恶龙;而在《我的天才女友》中,莉拉和莱农,读的书越多,越想逃离原有的人生和环境,但最后,越是想逃离,却什么也改变不了,莉拉以为婚姻能逃离贫穷结果是个噩梦的开始(如果她没有读过很多书,不那么有独立的思想,说不定还能做个幸福的小富婆偏安一隅),逃离了婚姻却也只能成为苦苦求生的工人,且仍然没有逃脱那些人的势力范围;莱农都成为作家教授级别的人物了,也还是逃不出自己的故乡,逃不出与莉拉的比较,而且既逃不出世俗的婚姻,又逃不出对尼诺的执念,她越是努力,好像就越是迷茫(当然,第四季还没出,不知道后续如何),一开始我以为这是讲述女性主义觉醒的剧,但仔细看下去发现,真正的悲剧在于,觉醒的不彻底甚至带来了更悲剧的人生,而且就算觉醒了又如何?但我仍然佩服莉拉和莱农,虽然她们都不彻底,都不纯粹。(当然,这部剧中探讨的女性主义的话题,相当深刻,我怀疑编剧有一个强大的哲学教授团队来给他们做顾问,不过我今天不想讨论这个,主要是我的学识不足以深入讨论。)
简单讲,就是真正的悲剧,在于展现故事,让观众经历:怜悯角色-------感受到命运的恐惧------感受到角色的抗争并产生带入感------产生崇高感------获得悲剧审美。但这个过程,要做的完美,那就要靠编剧、导演、表演的全部人马的配合了。观众看到人物中枪倒地很简单,但要让观众看到人物中枪,就像自己的心头被击中了那样,就要看你有没有扎实的让观众与角色建立共情的技巧了,还要适当控制悬念,让人愿意看下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