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见过最好的讲述中国的风水观念的,其它书很少去讲为什么中国风水喜欢这样,只讲应该这样那样,要怎么摆放,俞孔坚探讨了这些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探讨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最近想找这本书,发现居然绝版了,网上能买到的都是复印版。我第一次读这个书是在2006年7月,在当时的博客上写过,这次重新修整一下再发一篇吧)
---------------------序言部分------------
1、 俞教授认为理想风水原型是从原始人的寻求理想的栖息地模式开始的。
俞教授探索了原始人的狩猎阶段,为了生存,认识环境,辨析环境,利用环境。
2、 俞教授总结了农耕文化的盆地经验对风水模式的强化作用。
在狩猎中是在山岭中对付野兽,在农耕时代是在河谷平原对付其他人群。则出现了在自然基础上的人为手段, 在群体来说就是筑城,对家庭则出现了盒子形状的四合院。
3、 俞教授探索了风水说的哲学思考与风水的深层含义:
“不是风水说导出了中国人的理想模式(景观模式),相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的那种理想景观模式,引发了风水说关于风水理论的直观思辨,进而附会了一整套基于中国哲学的解释体系。”
俞教授的结论是:风水理论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而其深层的景观理想才真正值得我们重视
===============自序部分===============
中西方文化景观的差异很明显,比如:轴线的处理,西方强调视线的通畅,中国强调其在组织空间时的作用; 建筑的选址,西方对制高点与视控点有强烈偏好,而中国则对隐藏和屏蔽型结构偏好;等等。
==============一、理想风水模式=============
一个无所不在的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理想状态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一般阴宅较为容易完美的实现理想模式,因为其可以在广大的自然环境中选择,且阴宅的选址与构筑并没有现实的功利意义。
十三陵几乎完美体现了以上模式。
广东澄海陈氏家族祖坟风水景观,坐西南朝东北,依七屏山,俯临平原,两侧丘陵拱卫,呈五蛇下洋之势。
在山地风水基础上,风水说又把理想风水模式推广到平洋风水,即平原上,主要以水系来考察风水。
平洋以水为山。
葬山依骨(山),葬地依血(水)。
平洋风水的理想模式为:水之屈曲环抱,顾盼有情。
风水佳穴与水的关系主要不外乎:骑龙(据水在后)、挟龙(倚水在旁)、攀水(亲水在前)三格。
阳宅的选址自由度明显小于阴宅,因为受到功利性的约束,如交通,邻里等等。于是阳宅很多通过象征意义的风水小品,如亭、桥、阁、塔、门、风水林、风水池等的功能来实现理想化。
皖南黟县的宏村的风水结构具有普遍性。
最基本的理想模式仍然无非是 枕山、环山、面屏.
-----------------------------------------
由于中国人的文化是防守型,所以才导致了中国人对理想景观模式有如此的认识,与西方的进攻型强势文化不同。
风水学的解释则是非常附会的。
--------------------------------
俞教授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演讲中再次表明他的观点,即理想人居是天地、人、神的和谐。
天地,即自然,强调自然的结构
人,即要关注人真正的需求,人与人的需求,要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
神,即人与土地的依赖与归属关系,当然也包含了宗教意义上的‘神’。
文章评论
是不是人类中心论的主导下,其它的思想都容易被扭曲啊?
(也不是指要《人类清除计划》)
@Unknown 即便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对其他思想的开放程度也是取决于评判者的思维的。承认人类中心的前提下,依然有五花八门的不同思想可以发展出来。